70年技术演进,我国核医学迈入精准诊断的跃迁时代

Bay Imaging

 

 

核医学作为融合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精准医学手段,正凭借其独特的代谢可视化与分子靶向能力,在疾病早筛、疗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18F-FDG示踪剂勾勒出人体代谢图谱,灵敏追踪肿瘤动态;当PET/MR等多模态影像技术捕捉到疾病微环境的分子级变化,核医学正以靶向分子探针为“笔”,描绘出现代医学诊疗的新范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我国核医学从实验室探索逐步迈入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并重的发展阶段。如今,随着设备国产化、药物自主化与应用多元化的推进,核医学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同位素室到精准医学高地

 

1956年,全国首个同位素技术培训班——生物医学同位素训练班开班,标志着我国实验核医学的诞生。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的王世真教授担任训练班班主任。1958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四地陆续举办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应用训练班,培养了我国首批临床核医学骨干,拉开了临床核医学的序幕。同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同位素室,部分地区的医疗机构也陆续开设了同位素室,他们共同开启了临床核医学的探索之旅。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核医学仪器相对简陋,部分依赖进口。七十年代,γ照相机实现国产化,彩色扫描仪和放射免疫计数仪逐步普及。八十年代,世界核医学进入显像时代。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引进国内首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将其广泛应用于脏器疾病诊断。
同样在1983年,我国多个核医学中心开始围绕放射免疫分析、自主试剂研发展开技术攻关,在资源受限、试剂昂贵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人员实现了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的自主研制,为我国核医学从“跟跑”逐步走向“自主可控”打下基础。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陆续出国学习先进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彼时,全球仅有百余台PET设备、用户不足五千。PET能以分子层面的精准成像方式展现疾病代谢特征,被视为颠覆传统结构影像的重要突破。1995年,我国首台PET设备实现临床应用,标志着我国分子影像技术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此后,核医学技术与设备加速迭代。2002年,我国引进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成为我国PET技术快速发展的首个里程碑。2012年,亚洲首台PET/MR落户我国,多模态显像成为趋势。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将PET/CT从甲类医用设备调整为乙类进行管理,全国各地装机量激增,成为PET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PET/CT达721台,PET/MR增至51台。

 

推动“诊疗一体化”

构建精准医学新路径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核心功能分为两种:一是诊断,如SPECT/CT和PET/CT助力疾病影像评估与疗效判断;二是治疗,如碘-131治疗甲状腺疾病、锶-89缓解骨转移癌痛。与传统非靶向诊疗方式相比,核医学精确的特异性诊断可降低患者所需的药物剂量,从而减少药物毒性作用。同时,特异性显像能够直观地评估和预测靶向药物对疾病的疗效。“诊疗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医学向个性化、精准医学转变。
近10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SPECT和PET设备逐步走向市场,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以高性价比赢得了广泛赞誉。新型放射性探针的研发也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我国研发出针对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靶向特异性探针。从单一γ照相机到PET/MR多模态融合技术,核医学的影像质量和诊断精度大幅提升,使个性化医疗有了客观指引,形成了三大亮点。
一是设备国产化。PET/CT作为“年轻”的影像设备之一,短短20余年已成为肿瘤诊断“利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10余个国产品牌、35款PET/CT(不含单PET)获批应用于临床。
二是放射性药物研发。医用同位素生产实现碘-131、钇-90、镥-177、镓-68、碳-14等核素自主供应,医院核医学科及相关企业陆续研发推出多个自主创新的放射性诊疗药物,打破了核药及同位素技术“卡脖子”困境。
三是先进设备与放射性药物的临床转化,助力核医学地位的提升。我国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业内人士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多名专家担任国际核医学相关组织负责人,彰显我国核医学的整体实力与水平。
 

 

多管齐下,推动核医学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我国核医学相关科室达1237个,较2019年增长7.8%。其中,设立核医学科的三级医院为1069家。

当前,我国核医学迎来发展加速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为取得的成就自豪,又要正视当前的困难。推动核医学学科建设,应破解“两个不平衡”与“一个限制”的问题。“两个不平衡”即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核医学发展差距显著;人才结构性不平衡,基层核医学人才严重短缺。“一个限制”即政策与法规限制,如放射性物质监管严格,技术推广受限;核医学项目未完全纳入医保等。

未来,推动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应多管齐下。

一是技术创新。应加大国产核医学设备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关注全环SPECT的创新研发与基层普及应用,降低设备成本并提升性能;同时,加速新型放射性探针与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发,以满足更广泛的临床需求。

二是人才培养。完善核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提高毕业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质量与可及性,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和人员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更多综合性、跨学科、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推动核素治疗与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发展,以核医学诊疗多中心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有组织的临床研究及合作攻关,为核医学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客观的循证依据。

三是推动普及核医学临床应用,以及核医学常规设备与适宜技术向基层下沉,做大基层核医学队伍,提高基层核医学队伍的临床服务能力,建立有效的智能化远程核医学诊疗支持系统。

四是跨学科合作,加强核医学与临床各学科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与肿瘤、神经、心血管、泌尿等学科的协作,进一步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及临床诊疗实效。

五是政策支持优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相关法规,完善科学管理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技术发展;推动更多核医学项目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

 

 

从历史传承走向技术跃迁

湾影科技与核医学共成长

 

从1956年同位素训练班的创立,到PET/CT、PET/MR等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在全国广泛应用,中国核医学已走过近七十年发展历程。回望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从“看不见”到“看得早、看得准”,正是无数核医学人的探索、突破与坚守,才奠定了今天学科的体系化发展与技术厚度。

当前,核医学正迈向一个全新阶段:设备加速国产化、药物研发多靶点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成为推动精准医疗落地的重要支柱。湾影科技也将继续深耕以PET/CT为核心的脑部代谢类疾病精准成像路径,积极参与核医学生态建设,为推动“诊断+治疗+转化”的闭环创新贡献自身力量。

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与技术演进的共振下,中国核医学将在新时代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跃迁与腾飞。

 

内容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04-28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