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技术演进,我国核医学迈入精准诊断的跃迁时代

Bay Imaging
核医学作为融合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精准医学手段,正凭借其独特的代谢可视化与分子靶向能力,在疾病早筛、疗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18F-FDG示踪剂勾勒出人体代谢图谱,灵敏追踪肿瘤动态;当PET/MR等多模态影像技术捕捉到疾病微环境的分子级变化,核医学正以靶向分子探针为“笔”,描绘出现代医学诊疗的新范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我国核医学从实验室探索逐步迈入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并重的发展阶段。如今,随着设备国产化、药物自主化与应用多元化的推进,核医学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同位素室到精准医学高地

推动“诊疗一体化”
构建精准医学新路径
多管齐下,推动核医学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我国核医学相关科室达1237个,较2019年增长7.8%。其中,设立核医学科的三级医院为1069家。
当前,我国核医学迎来发展加速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为取得的成就自豪,又要正视当前的困难。推动核医学学科建设,应破解“两个不平衡”与“一个限制”的问题。“两个不平衡”即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核医学发展差距显著;人才结构性不平衡,基层核医学人才严重短缺。“一个限制”即政策与法规限制,如放射性物质监管严格,技术推广受限;核医学项目未完全纳入医保等。
未来,推动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应多管齐下。
一是技术创新。应加大国产核医学设备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关注全环SPECT的创新研发与基层普及应用,降低设备成本并提升性能;同时,加速新型放射性探针与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发,以满足更广泛的临床需求。
二是人才培养。完善核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提高毕业后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质量与可及性,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和人员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更多综合性、跨学科、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推动核素治疗与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发展,以核医学诊疗多中心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有组织的临床研究及合作攻关,为核医学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客观的循证依据。
三是推动普及核医学临床应用,以及核医学常规设备与适宜技术向基层下沉,做大基层核医学队伍,提高基层核医学队伍的临床服务能力,建立有效的智能化远程核医学诊疗支持系统。
四是跨学科合作,加强核医学与临床各学科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与肿瘤、神经、心血管、泌尿等学科的协作,进一步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及临床诊疗实效。
五是政策支持。优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相关法规,完善科学管理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技术发展;推动更多核医学项目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
从历史传承走向技术跃迁
湾影科技与核医学共成长
从1956年同位素训练班的创立,到PET/CT、PET/MR等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在全国广泛应用,中国核医学已走过近七十年发展历程。回望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从“看不见”到“看得早、看得准”,正是无数核医学人的探索、突破与坚守,才奠定了今天学科的体系化发展与技术厚度。
当前,核医学正迈向一个全新阶段:设备加速国产化、药物研发多靶点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成为推动精准医疗落地的重要支柱。湾影科技也将继续深耕以PET/CT为核心的脑部代谢类疾病精准成像路径,积极参与核医学生态建设,为推动“诊断+治疗+转化”的闭环创新贡献自身力量。
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与技术演进的共振下,中国核医学将在新时代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跃迁与腾飞。
